多云亭,为中心宣传部工作地,亭内装有通明门窗,几排方形桌椅规整摆放。
多云亭原为清代静宜园内景象之一,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,后由香山慈幼院在原址上修建。1949年3月25日,中心机关进驻香山后,此处为中心宣传部工作地。
在丽瞩楼的对面,矗立着一座赤色亭阁和一排小平房,这便是八大遗址中的多云亭和思亲舍。
多云亭是一座八角赤色亭阁,单檐瓦顶。据介绍,多云亭原为清代静宜园内景象之一,曾是一座两层重檐亭,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,后由香山慈幼院在原址上改建成单层亭。
香山慈幼院创建于1920年,是熊希龄为收留孤贫儿童在静宜园内建立的一所校园。慈幼院内多为无家可归的孤儿,为让结业的孩子返校时有地可居,1935年,熊希龄安排修建了白云亭及思亲舍这一组修建,涵义“白云亲舍”。新中国建立后康恢复名多云亭。
1949年3月25日,中心机关进驻香山后,多云亭成为中心宣传部工作用地。
亭内装有通明门窗,几排方形桌椅规整摆放,桌上摆放着工作用品及白色大瓷杯。这些家具多依照当年的款式恢复、置办,首要为赤色彩,与多云亭全体色彩共同。
多云亭面积为68平方米,是香山面积最大的亭子,但作为工作用地并不算大。讲解员介绍,中心进驻香山共有三点原因,其间一点,首要是因为当年慈幼院留下了3000多间屋子可以正常的运用。但要包容如此多的组织与人员还远远缺乏,因而就连这么一个一般的亭子都被用来工作了,“可见其时工作条件非常艰苦。”讲解员说。